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动态

【三下乡】“青春聚力赴乡野,山河为证续华章”——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微日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浩然 日期:2025-07-13 访问次数:10


通讯员:刘浩然

【编者按】七月流火,青春踏歌。当学子们背起行囊,走向田野阡陌、山间村落,三下乡的故事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张译文:濯水沐心,知行共长

这个夏日,我们踏上重庆黔江濯水古镇的三下乡之旅,在晨光里奔赴知识传递的约定,于暮色中沉淀温暖感悟。初见濯水,阿蓬江蜿蜒如带,两岸青山泼墨成画,风雨廊桥静卧其上,每一缕穿廊的风,都似在诉说岁月温柔。

作为支教组一员,我和伙伴们把知识化作微光。科普课堂上,从自然奥秘讲到生活奇妙,当聊起奶茶,孩子们瞬间沸腾。我们借着奶茶,拆解植物萃取、成分融合的科学,看他们瞪大眼睛,追着“茶叶怎么产生茶香” 问个不停,求知的热切,比夏日阳光还耀眼。调研时,和淳朴居民并肩,听他们讲廊桥的过往、阿蓬江的故事,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岁月,像清茶回甘,洗净心尘。

此行,不只是支教授课,更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小镇居民话语里的真诚,让我重新理解知识的重量—— 它能点亮古镇孩子的向往,也能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回初心。这份经历,是心灵的锚点,往后前行,愿带着这份热忱,把知识的种子播得更远,让濯水的山乡,因知识的滋养,绽出更艳的花,让更多孩子,借着知识的舟楫,驶向辽阔天地。

 

王丽睿:稚声入怀,微光相照共华

三下乡的脚步渐至尾声,心头最暖的褶皱,总与那些稚嫩的声息相关。

投影仪上“幸福”二字未落定,孩子们的答案便漫过来:是外婆晒的梅干,是追着蜻蜓跑过的田埂。下课的声音轻响时,那个总抿着嘴的小男孩忽然抬头:“老师,这节课你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话音刚落,他眼里的光落进我心里,像投进一颗暖石子,漾开细细的温。

在辅导作业的空隙,“睿睿老师”的称呼总是带着孩子们特有的热情。当他们拉着我的手嬉戏,或是依赖我解答难题时,那一声声呼唤中,充满了对我的信任,也蕴含着他们深深的眷恋——原来付出的同时,早已被他们悄悄放进了心里。

临别之际,那些绘有彩虹的纸张、折叠成花朵的彩纸被郑重地交到我的手中,“这是给睿睿老师的”,他们的眼睛如同星辰般明亮。这些彩笔的痕迹仍带着温度,仿佛握住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我试图通过一节课传递幸福,他们则以最真挚的快乐回应;我陪伴他们度过几日时光,他们则以一声声呼唤和手工制作,将这份相遇转化为最宝贵的回忆。

幸福从不是复杂的道理,是你讲了关于快乐的课,恰好有人把这份甜记在心里;是你陪他们写了几道题,就成了他们挂在嘴边的牵挂;是那些带着稚气的画和折纸,藏着比夏日更滚烫的心意。

这段旅程教会我的,远比我能给予的更多。原来所谓双向奔赴,不过是你点亮一盏灯时,恰好有群孩子,用他们的光,把你也照得滚烫。

 

罗舒文:七月乡途播星火,青春足迹印山河

伴随着濯水镇夏日的暖光,我们踏着七月的脚步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晨雾尚未散尽,三下乡支教的旅程已在青石板路上悄然铺开。古老的廊桥静卧水面,恰似时光镌刻的注脚;我们怀揣热忱,要在这山环水绕间,为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陪伴他们向阳生长,让青春的微光,悄悄融进古镇的朝朝暮暮。

课堂上,我将化学公式与非遗故事拆解成鲜活的篇章,看孩子们的眼睛里跃出星星;辅导作业时,握着他们攥紧铅笔的小手,一笔一划地纠正,错题本上的红勾,像一串细密的针脚,缝合起我们共同努力的轨迹。

正午分发餐食时,望着他们大口吞咽的满足模样,心底便漾起甜甜的暖意;午后的教室里,和他们一同潜入画笔勾勒的世界、折纸变幻的魔术里,清脆的笑声撞碎在吊脚楼的水影中,漾开一圈圈涟漪。这些细碎的日常,像濯水的江水轻轻漫过心岸,让我触到“支教”最本真的质地——无关宏大的奉献叙事,只是和孩子们彼此点亮的无数个小确幸。

在这里,我终于懂得: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陪着他们在探索里找到答案;支教也从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收获一份份纯粹的信任与炽热的爱。濯水镇的山水、孩子们的笑靥,都成了青春里最丰沃的养分。往后,愿把这趟相遇的暖,酿成更坚定的力量;盼孩子们带着知识的光,既能勇敢走出大山,也会记得归来的方向,让古镇的未来,因他们而愈发闪闪发亮。

初审:覃小艳

复审:曹团武

终审:黄辉胜

版权所有 © 2007-2021 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邮编:408100 电话:86-023-72792170 传真:86-023-72790008 联系地址: 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