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本科生教育  教研活动月专题

“聚焦课程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化学化工学院举办教改课题申报、课程教学交流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25-11-15 访问次数:10


为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建设内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基层教学活动月统一部署,11141430分,化学化工学院在至安楼(南)109教室举办说课交流活动。学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参加,何树华、刘方乘、李娅琼、李洋洋、熊竹五位教师依次进行教改课题申报、课程教学展示与分享。

何树华老师聚焦《教育改革与课题申报实务》专题,从教改趋势、选题策略、申报要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她分析了当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跨学科融合等教改热点,强调选题应紧扣小、清、新、实原则,从教学痛点、政策热点、自身优势和研究空白中寻找切入点。何老师还结合学院已成功申报的案例,详细解读了申报书撰写的技巧与常见误区,为教师们提供了从选题到材料撰写的全流程指导,助推学院教改项目整体质量提升

刘方乘老师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系统阐述了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策略。课程围绕牛顿粘性定律”“流体粘度”“理想流体与粘性流体等核心概念,结合工程实例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流体行为的基本理解与实际分析能力。刘老师指出,课程教学中注重可视化手段与生活实例的结合,有效化解抽象概念,提升学生兴趣。同时,她结合学生成绩与反馈数据,指出在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仍需加强训练,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

 

李娅琼老师以《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课程为例,系统阐述了α受体激动药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课程围绕血管收缩效应”“血压调节机制”“局部组织缺血风险等核心知识点,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展开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对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的综合判断能力。李老师强调,教学中通过机理图解与禁忌证辨析,将复杂的受体作用条理化,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药理逻辑。同时,她指出在药物临床应用与实际风险控制的衔接方面需进一步强化案例训练,为后续课程内容优化提供了具体思路。

 

李洋洋老师聚焦《偏摩尔量》知识点,以乙醇与水混合后的体积缩水为例,系统讲解了偏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重点分析了分子大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混合物体积的影响机制,指出正是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混合物体积不等于各组分纯体积之和的现象。他还通过公式推导阐明,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偏摩尔体积不同于其纯态时的摩尔体积,这一差异正是混合物体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熊竹老师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例,她通过珍贵史料系统梳理了该学科的百年发展脉络。从19世纪天然橡胶硫化技术的突破,到20世纪尼龙、聚乙烯等合成材料的问世,再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重大发现,课程完整呈现了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解析了弗洛里建立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理论体系,以及德热纳提出的软物质科学理论。还展示了当代高分子材料的卓越性能,这些基础理论的突破推动着每年数亿吨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充分彰显了基础研究对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价值。

 

本次活动展现了我院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与阶段性成果,为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经验与路径参考。

初审:贾乾发

复审:谭晓平

终审:黄辉胜

版权所有 © 2007-2021 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邮编:408100 电话:86-023-72792170 传真:86-023-72790008 联系地址: 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